学习时要避免犯错吗?

2019-06-02 flujoo 心理学 学习方法

错误这种东西通常以反面形象出现,难让人喜欢。人们谈到学习中的错误时,也往往是说,要避免错误,或是改正错误。这里透露的信息是,错误是不好的,最好能从学习中去掉。错误这么不受待见,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:

第一,错误对学习效果有消极的影响。比如学钢琴时,你要是养成了错误的弹琴手势,演奏效果就会受影响。而且之后要改也会很麻烦,得花去不必要的时间精力。所以不如一开始就小心翼翼,避免犯错。

第二,错误给人的感受不好,让人不痛快。比如错误会让学习的过程变得磕磕绊绊,一点都不顺畅,而人们通常更喜欢一气呵成、行云流水的感觉;又比如总是犯错会让人觉得自己笨,怀疑智商,怀疑人生。所以不如尽量少犯错,让学习过程更开心愉悦。

这两点一个关乎「效果」,一个关乎「感受」。实际上,错误与这两点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,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一谈。

错误对学习效果的消极影响

上文提到,如果错误养成习惯,改起来就会很麻烦,得花费本不必要的时间精力。关于这一点,心理学中的确有很多证据。

七十年代,美国两位心理学家就做过一个实验,实验流程简化一下大概是这样的:1

你坐在电脑屏幕前,屏幕上会出现一些字母。这些字母可能来自「好字母组」,比如 B、C、D、F 等等;也可能来自「坏字母组」,比如 Q、R、S、T 等等。当屏幕上出现好字母的时候,你需要按下空格键。

心理学家就让你不断练习上面这个流程。一开始你肯定总是出错,但是越练就越熟练。练了上千次之后,技法已经炉火纯青。

在这个时候,心理学家告诉你,实验进入了第二阶段。别的都一样,只是当屏幕上出现坏字母的时候,你才按下空格键。注意,第一阶段是看到好字母才按键的,所以第二阶段练习的技能和第一阶段正好相反。

这时候你发现自己本来很熟练的技法回到了原点,你又变得像最初那样笨手笨脚了。你没有放弃,继续练习。但是你发现自己花费了几倍的时间,才达到第一阶段的水平。也就是说,在第一阶段中,你培养了「错误的习惯」,它消极地影响了你在第二阶段的学习,让你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纠正错误。而如果你没有经历第一阶段的话,这些时间是完全可以省下来的。在原始实验中,实验参与者在第二阶段练了 2400 次,才达到第一阶段练了 900 次的水平。几乎是三倍的差距!这个实验非常直观地说明了错误所带来的不必要的代价。

很多科学家和教育者可能并不知道这个实验,但他们也非常认同要避免错误,要尽可能消除错误对学习的影响。比如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(Albert Bandura;有多著名?其论文的引用量是好几万这个级别的)就表达过,老师需要从一开始就一步步引导你的学习过程,而不是让你自己错误百出地瞎努力。你做对的时候,老师给予反馈,积极地鼓励你,做错的时候,老师则忽视,以免强化错误。2

错误的另一面

然而上面说的只是现实的一面,心理学中还有另外一系列研究,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恰恰是相反的:错误有助于学习。

为什么会这样?我们来看一项 2009 年的研究,实验流程简化一下大概是这样的:3

心理学家让你和你的朋友来做实验。你会先看一个词,比如「鲸鱼」,然后心理学家告诉你,接下去会给你看另一个词,这个词和「鲸鱼」有关,但是不告诉你,让你先猜一下。你肯定会想,这尼玛怎么猜?但你还是猜了,比如「大海」。结果发现猜错了,正确答案是「哺乳动物」。这什么玩意儿?你心里虽然这么想,但还是接着做了很多猜词游戏,基本都猜错。

在你朋友那边,心理学家也会给他看一个词,比如「鲸鱼」,但是没让他猜,而是直接给他展示相关的另一个词,「哺乳动物」。之后也都是这样。

这个流程完了之后,心理学家给你们来了个考试。考试的内容就是,给你们一个之前出现过的词,比如「鲸鱼」,你写出和它配对的词,「哺乳动物」。结果发现,你的成绩比你朋友好!

也就是说,你虽然猜错了,但是学习效果却更好。

这样的实验从六十年代就有人做了,一直做到现在,结论都是类似的:出错更有助于学习。

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实验太假了,不像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。没事,2009 年还有一项更真实的研究,其中使用的实验材料是文章。4 实验流程大概是,你朋友直接读一篇文章,而你在读之前,心理学家先问了你一些涉及文章中概念的问题。公平起见,这些问题也告诉你朋友了,只是没让他回答。结果发现,虽然你回答问题的时候有很多错误,但还是你学习的效果更好。

这系列实验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,英文是 hypercorrection effect ,姑且翻译成「超级改正现象」吧。这个现象指的是,如果你对自己的回答非常有信心,非常肯定自己答对了,结果却答错了,那么学习效果会更好。有点像是打脸打得你印象深刻。

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你非常自信,结果却打脸的时候,你会被 shock 到,会变得非常集中注意力,导致对做错的题目更上心,所以学习效果更好。脑电方面的实验为此提供了证据:

上图红色线代表很有信心但做错的人的脑电反应,黑色线代表本来就没啥信心然后做错的人的脑电反应。在一些波幅上,红色线更加高涨,这代表了有信心但做错的人注意力更投入。5

需要强调的是,上面这些研究中,错误的积极作用背后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:反馈。反馈是指,不能仅仅告诉你对还是错,要告诉你正确答案是什么,而且还要保证你有认真在听,最好还要给你深入解释解释。如果没有反馈,犯错本身并不能让学习效果更好。

错误到底好还是坏?

上面一下说错误有害,一下说错误有利,感觉有点矛盾?可以这么来总结:

错误有害的实验涉及的时间更长,往往是长期养成的错误技能或习惯。学习中我们的确应该避免这种一条路走到黑,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史诗级错误。

而错误有利的实验中错误往往更小,学习过程中总是会遇到,不可避免。遇到这种错误时不用害怕,应该努力搞清楚什么是正确的。

牛逼的人重视错误

说到这里,你也许已经意识到,错误只是一个引子,出现错误后你是怎么做的,你有没有重视错误,这些因素会影响你的学习效果。你可能也从各种传记中读到过,牛逼的人往往重视错误,善于从中学习。心理学实验也印证了这一点。

你可能听过成长心态这个概念。成长心态,英文是 growth mindset,它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:它是一种态度,或者信念,具有这样态度的人很积极,他们认为自己的智力或者能力是可以改变的,尤其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。相信你可以感受到成长心态背后蓬勃的正能量。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,发现这么一个小小的成长心态,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想法和行为。具有成长心态的人因为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改变,所以更加努力,更好学,更能坚持,更不容易被困难打倒,更能从错误中学习,等等,也因此有更高的成就。

成长心态的人这么牛逼,他们具体有些什么做法呢?心理学家就研究了他们是如何应对错误的。6实验流程大致是,让一些学生坐在电脑前回答问题。这些学生一半是成长心态,一半不是。问题会显示在屏幕上,学生输入答案,电脑会反馈对错,然后显示正确的答案。出乎这些学生意料的是,全部做完之后,心理学家会把他们做错的题目拿出来,再让他们做一遍,结果发现成长心态的人正确率更高:

心理学家还记录了学生们的脑电信号,结果很有意思:

成长心态的人对犯错之后,电脑提供的正确答案反应更大,说明他们对改正错误更上心;而非成长心态的人对对错本身反应更大,说明他们更在乎自己表现得如何,而不是如何改正,如何进步。

别被感受误导

我们最后来说说「感受」这个话题。文章开头提到,错误给人的感受不好,让人不痛快。虽然相比于实际的学习效果,感受这种东西显得无足轻重,但实际上,感受会微妙地影响你如何应对错误。

通过之前的实验我们知道,直接让你读一遍文章,不如在读之前先让你回答问题,哪怕你回答的都是错的,学习效果也比直接读文章更好。但是人们通常并没有意识到「先错再读」的学习效果,好于「直接读」。甚至是,那些刚刚参与了实验并感受到了效果的学生,他们依然觉得直接读,也就是不犯错的学习方法,其学习效果更好。7

这种误判和错误给人们的感受是分不开的。良药苦口利于病,但你却不爱吃。关于这个话题见我另一篇文章


  1. Shiffrin, R. M., & Schneider, W. (1977). Controlled and automatic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: II. Perceptual learning, automatic attending and a general theory. Psychological Review, 84(2), 127–190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0033-295X.84.2.127 ↩︎

  2. Learning from Errors. (2017).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, 68(1), 465–489. https://doi.org/10.1146/annurev-psych-010416-044022 ↩︎

  3. Kornell, N., Hays, M. J., & Bjork, R. A. (2009). Unsuccessful retrieval attempts enhance subsequent learning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: Learning, Memory, and Cognition, 35(4), 989–998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a0015729 ↩︎

  4. Richland, L. E., Kornell, N., & Kao, L. S. (2009). The pretesting effect: Do unsuccessful retrieval attempts enhance learning?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: Applied, 15(3), 243–257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a0016496 ↩︎

  5. Metcalfe, J., Casal-Roscum, L., Radin, A., & Friedman, D. (2015). On Teaching Old Dogs New Tricks. Psychological Science, 26(12), 1833–1842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/0956797615597912 ↩︎

  6. Mangels, J. A., Butterfield, B., Lamb, J., Good, C., & Dweck, C. S. (2006). Why do beliefs about intelligence influence learning success? A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model.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, 1(2), 75–86. https://doi.org/10.1093/scan/nsl013 ↩︎

  7. Huelser, B. J., & Metcalfe, J. (2012). Making related errors facilitates learning, but learners do not know it. Memory & Cognition, 40(4), 514–527. https://doi.org/10.3758/s13421-011-0167-z ↩︎